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信息

中山美食(中山美食简笔画)

中山美食(中山美食简笔画)

 

我怀想天空,天空曾乌云密布,我不幻想云开见日,但求雨过天晴。

读懂广州 第三十一期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二零零六年,历史悠久的广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两千年过去了,绣针依旧在绸面上飞动,年轻的头脑和巧手仍然在丝绢中游走。彩线勾勒出的万花世界,容纳了真实和想象,勾连起东方与西方。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广绣技艺,发展至今,已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一方面,它已经镌刻了千年前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另一方面,它记录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同时,呈现当代广绣人探索创新的一幅幅生动画面。

陈少芳代表作《岭南锦绣》(局部图)

【史】

汉唐风华——

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时年十四……能于一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唐·苏颚《杜阳杂编》

海上丝路促进广绣繁荣刺绣由宫廷飞入百姓家

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南越王赵眜墓,墓中除了成捆的织物,还有很多器物也是用织品包裹捆扎的。虽然大量整匹整卷的织品已经炭化,但经过科学分析,可知其中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有绢、罗、纱、锦、麻五类织物。在出土文物中还发现有绣纱、绣绢。虽然刺绣的整体图案不明,但在残片中仍能看出以辫子针和长挑针法绣制的纹样。

广州能产出丝织品,盖因得天独厚:广东气候温热潮湿,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密布,适合种桑养蚕,广东桑蚕业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传统蚕茧产区之一。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的粤绣之两大流派之一——广绣(另一流派是潮绣)正是在丝绸生产、贸易、消费的深厚底蕴上生长起来的。

汉武帝时期,广东的朱崖郡(今海南省)、德庆、连州以及广州附近已有采桑养蚕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西汉时期,广东本地出现了刺绣工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认为,真正推动广绣繁荣兴盛的,正是始于汉代的海外商业贸易活动。唐开元年间,广州设立市舶使,允许民间的海外商贸活动,并在广州设立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广州的丝织品作为重要的传统贸易物资,亦随着商船漂洋过海。

广绣作品《伴侣》

最早与广绣相关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唐人苏颚撰写的《杜阳杂编》中说:唐永贞元年(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时年十四……能于一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卢眉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绣字的民间艺人,年仅十四岁便有如此高超的刺绣技术,广绣从此名扬天下。

唐代,广东已经可以做到蚕桑五收,丝绸织造技术和刺绣工艺也有很大提高,广东锦以精工细巧闻名于世。《旧唐书》载:(唐中前期)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岭表即今天两广地区,如果说汉晋时期从番禺等广东沿海港口出口的丝织品还缺乏鲜明的本地标识,比不上蜀锦等知名品牌,到唐代,广绣匠人的水平已被视为与传统丝织业重镇扬州(江浙)、益州(四川)并列的最高级别了。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被加官三品。

宋代,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蚕丝基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丝织品的价格逐渐降至日用品的水平,刺绣等精工细作进入寻常人家,对外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明清盛事——

广之线纱与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予《广州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明朝广绣进入鼎盛时期

清代男性绣工唱主角

据研究古代刺绣、缂丝针品的名著《存素堂丝绣录》(作者朱启钤,为民国年间研究中国丝绸史和建筑史的倡导人之一)记载,当时的刺绣艺人不仅能熟练地使用绒线刺绣,还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刺绣。今广州美术学院便珍藏有用孔雀羽毛编成绒缕刺绣的绣品。

蓝海红表示,明清时期,随着大规模商品贸易的发展,丝织品从自用商品(少量贡品)发展为大宗出口商品,这使广绣在技法和生产方式上都产生了质的转变,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年间,增城女子陈瑞贞令广绣迎来了另一个高光时期。据清代《增城县志》和《陈氏族谱》记载, 洪武十五年(1382年),14岁的陈瑞贞被选入宮中,因刺绣技艺出众,被明太祖任命为司采,管理皇家锦丝刺绣等事务。女官、妃嫔纷纷拜她为师,广绣之工艺由此在京城中传开。

通草水彩人物图之绣娘(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来自广州的绣品还沿海路贸易传播到西方社会。17-18世纪,出口欧洲的广绣中不仅有批量生产的商品,还有贵族订制的独特绣品。据研究,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商人将在广州购得的绣片带回国献给国王,受到嘉奖。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因喜欢从广东出口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当时,中国除了外销绣品,还把刺绣材料、绣绷、绣架以及技艺传播到西方,促进了西方刺绣技艺的发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粤海关后,为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广绣开始走出民间家庭作坊,走上商品化生产的道路。清雍正前后,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这便是当时享誉全国的广州伶装。乾隆年间,刺绣业形成了行业,成立了锦绣行,会名绮兰堂,入行者须为男工(俗称花佬),当时有900多人。

为何四大名绣中只有广绣能让男工唱主角呢?在绣品行当进行展售工作多年的梁培芳告诉记者,当年的订单非常多,工人需要加班加点赶工,且很多绣品是大幅作品,需要人长时间站立工作,对绣工的体力和耐力要求很高。正是这些原因让体力和耐力高出一筹的男工成为广绣行的主角,专绣重要部位,为上手工。

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后,各省丝绸都需转运到广州,再出口欧美。市场繁荣,农民种桑养蚕热情很高,手工缫丝也成为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学者顾书娟提出,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广绣专业场所鳞次栉比,仅状元坊的广绣工场与商店就有几十家,并向番禺、顺德、南海等地发展。这种相对集中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一直影响到十三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那么这些出口的广绣有多贵呢?据白芳研究,《粤海关志》载,第一艘来华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船长格林购买了两件广绣绣品,共花费68美元,但当时西方人买一把象牙扇的平均价格只有1美元。

百年辉煌——

国内外频频获奖

广绣入列四大名绣

清末民初,广绣在各项国内外大赛中崭露头角。比如,在1915年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广绣艺人余德的《孔雀牡丹会景》获一等奖。1923年,英国庆祝伦敦大铁桥通车,举办国际展览,余德作品《瑞狮》获二等奖。1929年,在广州举办的四川、湖南、苏州、广州四地绣品展览竞赛上,广绣以余德绣制的 《孔雀牡丹》《番狮》、黄妹绣制的《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获得好评,广绣作为四大名绣地位得以确立。通过这些国际国内的展览展示,广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广绣贸易保持繁盛。

白缎地广绣百鸟纹对襟长氅衣(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1956年至1965年是广绣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刺绣业从业人员恢复到三千五百多人。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致力于广绣的普及提高。两年后,研究所整理编写了《广州刺绣针法》,同时所里绣制的《紫荆孔雀》被选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每年广交会,广绣都会有大批令人惊喜的作品出现。应各地的邀请,广州还派出师傅到珠三角及潮汕地区传授广绣技法,在全省出现了遍地盛开广绣之花的喜人景象。

1982年,陈少芳的绣画《晨曦》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选中荣获金杯奖,成为当代广绣创作中标杆性的作品。2006年,广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不少民间刺绣艺人重拾绣针,广绣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技】

湘绣以绣老虎出名,蜀绣以绣鲤鱼出名,广绣以绣岭南风物出名。百鸟是广绣最常用的题材,此外广绣还喜用花卉、水果、龙凤、鱼、山水、风景、人物等题材,其中,荔枝、红棉以及三鸟是其中代表。

广绣有别于其他三大名绣的一大特色是针对西方市场量身定制绣品。在东西方艺术与审美的互鉴中,诞生了在全球贸易史上颇有名头的马尼拉大披肩。

广绣有几十种针法,且针法多变,会根据题材的需要创造针法,让绣出的物像栩栩如生。

鲜明特色——

用色用线胆大心细针法多变不拘一格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我国刺绣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尚书》中就有所记载。与精细雅致的苏绣、平整鲜亮的蜀绣、细腻写实的湘绣相比,广绣堪称浓墨重彩。

百鸟题材最为常用

一种人易怒也易息怒,这种人失得相抵;一种人发怒难平息也难,这种人得失相抵;一种人发怒难平息易,这种人是圣人;一种人发怒易平息难,这种人是恶人。

岭南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使得广绣在题材方面充满岭南特色。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认为,苏绣侧重文人绣,绣猫是其特色。湘绣以绣老虎出名,蜀绣以绣鲤鱼出名,广绣以绣岭南风物出名。粤绣中除了广绣还有潮绣,潮绣的题材主要围绕宗族祠堂。

百鸟是广绣最为常用的题材,此外广绣还喜用花卉、水果、龙凤、鱼、山水、风景、人物等作为创作题材,荔枝、红棉以及三鸟(即鸡、鹅、鸭,行业内合称三鸟)是此类题材中的翘楚,反映出广绣接地气的一面。为了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保存广绣,首先要求色相纯度很高,能长久保持鲜亮;又因工艺的要求,实用绣的色阶数量少,跨度却很大,一般是一片花瓣会用同种色相的几个色阶,即以跳阶的方式用色,用色富丽、对比强烈。

当我们欣赏一幅广绣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广绣构图讲究饱满繁茂,少有空隙,突出热闹的意境,艺术效果独具岭南特色。色彩方面,广绣用色丰富,广绣艺人善于运用颜色对比强烈的丝线,达到明艳亮丽的效果,还喜用金线勾勒轮廓,作品喜庆富丽。

广绣作品《故乡大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乔军伟 摄)

广绣产品种类多元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广绣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表现出与其他绣种明显的不同。首先,广绣是民间刺绣,正是由于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广绣的产品种类非常多元。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光绪年间广绣花鸟博古插屏背后一张绣庄的广告单中可以见到,广绣不仅有日用品,也有装饰品;有适用于国内需求的产品,也有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既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也有满足皇室贵族的贡品。

商品化属性使广绣生产需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这使广绣在技法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广绣善留水路,在绣片之间留出几毫米空隙,让绣面层次突出,主体形象更醒目。

广绣作品《我爱小鸡群》

风靡西方上流社会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广绣不仅蕴含岭南文化的特色,还融入西洋绘画技法,风靡上流社会,可谓来自中国的高级定制。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指出,广绣有别于其他三大名绣的一大特色就是针对西方市场量身定制绣品,精湛的技艺与异国审美结合,所以能及时地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时尚。

明清时期,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很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在欧美大受欢迎。这可以说是广绣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同时,依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专家胡继芳的说法,西方艺术史学者认为,广东的金银线绣对17~18世纪的法国绘画、手工艺以及建筑艺术、室内装饰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路易十五时期,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就借鉴了金银线绣的技法。

广绣作品《红荔白鹅》

【功】

工艺流程:图稿设计—过稿—上绷架(包括着色)—定绣纹—选用针法—选色线—施绣—整体检查—卸绷—整熨—绣品装裱—包装

91岁花佬一生钟爱绣起花来可茶饭不思

勾稿、上棚架、选色线、定绣纹,选针法、刺绣……广绣花佬许炽光将细如发丝的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五彩的丝线在他手指灵活的舞动下,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夏日莲叶的一角。近日,记者来到广州绣品工艺厂,只见老、中、青三代绣工齐聚一室,穿针捻线,构成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从六岁入行成为花佬,到如今年91岁,许炽光这样形容自己对广绣的感情:绣起花来,我好像可以不用吃饭一样。

许炽光与伍洁仪、梁桂开交流中。

勾稿是用画笔将图案轮廓勾画到面料上,选色线是从成千上万种彩色丝线中将这幅作品要用到的线选出来,定绣纹,选针法就是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束光彩不同的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绣制。广绣省级传承人伍洁仪一边刺绣一边告诉记者。

广绣省级传承人伍洁仪。

针法多变,用色、用线大胆,不拘一格,这也是广绣不同于其他绣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

受到岭南民间手工艺和中西审美兼顾的影响,广绣针法多样、纹理清晰,善留水路,层次分明。行业内的工艺要求极为严格,有光、亮、齐、密、净、匀的行业规范。运针讲究针程、手宝,即针步均匀,针路流畅,针脚齐整,绒线排列紧凑。

除了直针、续针等基础针法,广绣手艺人还会根据题材的需要创造针法,让绣出的物像栩栩如生。伍洁仪绣制巨幅广绣作品《夏日海风》时发现,传统的针法难表现惊涛拍岸的动感画面,于是对刺绣动物绒毛针法和撕疏针针法进行改良,按照树枝丫杈的形状及通过各种排列组合创新Y型针针法。浪头和浪花采用旋转Y型针的形式,先绣成小小的丫丫,然后慢慢地绣出旋转的形状(因此取之为旋转Y型针)形成浪头和浪花,在浪花的尾部再配合圆毛针。通过绿色、蓝色、深紫色、浅紫色、紫蓝色等十多种色线穿插使用,以Y型针和圆毛针的针法把卷起的浪花与流淌着的海水连接起来,将大海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前后花费了十年时间,设计了原创长卷作品《岭南锦绣》,该作品长13.8米,高1.2米,长卷从腊月寒梅晨曲开始,一直到荷塘秋月羊城远眺结束,包含了18个意境、51种共128只鸟、一年四季的时花时果、早午晚时分的景色等,将广绣传统、创新的针法技艺总结并记录下来,被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赞誉为广绣的世纪之作。

大师陈少芳入行60年

绣法创新求变无止境

走进广绣省级非遗传承人谭展鹏位于芳村的鹏喜公司,乍一看,你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一间陈列油画和水墨画的展厅。从人物肖像到静物写生,再到花鸟、风景,各类美术题材应有尽有。仔细端详进门处一幅荔枝图,随着观赏角度的不同,荔枝丝线色彩竟然不断变化,晶莹的露珠挂在荔枝上,鲜嫩欲滴,使人垂涎。

这已是陈老师不断改进技法后第四代绣荔枝的方法了。谭展鹏介绍。他口中的陈老师是他母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她创造了独具一格的陈氏广绣。

陈少芳、谭展鹏、黄敏健合绣作品《鱼跃果丰》。

创新技法:展现更强画面表现力

1962年,陈少芳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来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广绣设计工作。据谭展鹏介绍,陈少芳设计并参与制作的广绣名作《晨曦》的亮点在于孔雀的翅膀:在传统画法中,孔雀翅膀向天的部分是亮色的,腋窝是暗色。起初画成这样,如果能绣出来,都已经是上品,但是我母亲感觉不满意。她认为这样的绣法不够立体。由于有美术学院的专业功底,陈少芳对于光影有着敏锐嗅觉。她有一天突然想到,早上的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会让孔雀翅膀的受光方式有所不同。她决定抛开传统做法,把本应处于阴暗面的翼底擦亮。最后,《晨曦》的孔雀翼膊部位向观众观看的方向凸出来,呈现更立体。

在陈少芳看来,创新是广绣保持常青生命力的关键。在陈氏广绣作品中,一直不断追求通过灵活、革新地运用针法、绣法和色彩搭配,实现更强的画面表现力。陈氏广绣创造了专门的绒毛针针法来绣小鸡,短发针来绣小孩的光头,竹编针来绣竹篮……极大地丰富了广绣的技法和艺术语言。而家族独创的珠绣工艺则让多彩的绣线与玛瑙等宝石相融合,原本普普通通的装饰品瞬间升级为一件艺术品。

陈少芳花十多年时间设计了原创长卷作品《岭南锦绣》。这幅长13.8米,高1.2米的长卷,包含了18个意境、51种共128只鸟、四季花果、早午晚的景色等,集结呈现了广绣传统、创新的针法技艺,被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赞赏为广绣的世纪之作。

陈少芳提出广绣色彩表现的新技法丝线色彩构成法,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组合在一起,以丝线的疏密控制画面的颜色和亮度,以绣花针和丝线实现调色板的功能,大大开拓了广绣用色的新天地。据黄敏健介绍,他们使用的丝线需要专门定制,颜色多达上千种,仅红色就有将近十种。举例来说,当我们把三种油画颜料混合,会产生第四种颜色,原来的颜色全都不见了。但如果是刺绣,无论你把三色丝线以何种方式混合,远看能够呈现第四种颜色,近看依然可以分辨出原来的颜色。这就是丝线色彩构成法的奥妙所在。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这样评价陈氏广绣的色彩特点:传统的刺绣是平面的,而且比较单调。红就是红,黑就是黑。陈少芳让刺绣的颜色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墨分五彩’一样,她把丝线也分成很多种颜色,一条红线里面包含许多种深浅不一的红,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创新。

巨幅广绣作品《夏日海风》

传承技艺:让广绣穿在大众身上

谭展鹏、谭展彬自幼在耳濡目染下接触广绣,最终选择成为母亲的助手、广绣传承人。此外,谭展鹏的妻子黄敏健也是广绣大师。

工业化时代,不论是在工艺品领域还是在日用品领域,一笔千针的绣品都是奢侈品,但传承人并不甘心作品只能活在博物馆里。广绣本来是日用品,不能全进博物馆。谭展鹏说,有创新才有传承,也是陈少芳的理念。

许久不联系的人,不用再联系。各自辛苦,各自生活,也再无交集,该停留在过去的,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如果有缘,会再见。若无缘,即使再见,不如不见。

2014年,谭展鹏夫妇与母亲陈少芳创作的跨界作品挂绿荔枝女装牛仔裤在新塘牛仔品牌服装慈善拍卖会上拍出了100万元。但另一方面,陈氏广绣开拓了工业化生产,为服装、布艺、家居、室内装饰提供广绣设计、商品供应。凡是平面的二次加工,刺绣都可以做。谭展鹏说。

陈少芳孙女谭靖榆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刺绣记录当下生活,承载时代记忆。她把广州独有的饮食文化——广式早茶搬上绣绷,她将广绣和汉服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广绣主题的汉服作品,并因此获得第21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让广绣不仅挂在墙上,更能穿在身上,把传统融入时尚。她在社交媒体上教大家从零开始制作香包刺绣。我想绣属于当下的题材,将来当它被送入博物馆,让后人们感受广绣的技艺传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倪明、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鹏喜广绣、广绣厂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焕然一新。乌云密布,下雨吧。让我迷韩剧的人带了外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