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1919年 中山就有了电影院

  世界电影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国内则于1906年在天津诞生第一家影院,13年后,偏南一隅的中山诞生了本土首家电影院--天外天影画部,这种紧跟世界文艺发展潮流的速度,不算慢,甚至先行内地不少省会城市一步。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山影院发展史有荣有枯,电影技术从无声、黑白、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到数字电影等,影院数量从建国时7家增长到如今21家数字电影院。

  或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9年,中山诞生了首家电影院——“天外天影画部”,原址位于石岐孙文中龙母庙街口(现中山影剧院东侧后座),由民房前厅改建而成。该影院由中山濠头乡人、广东省、《香山仁言报》“总理”郑彦闻斥资开办,用其亲戚杨某从美国带回的一台电影放映机开始创办的电影院,当时在国内已经算是相当早的了。

  影院早期的座位总数只有30多个,分楼上“雅座”和地下普通座,楼上、地下各一排。这个时期放映的影片大都是8-16毫米宽的无声默片,由“解画员”现场影片内容,以墙壁为银幕。先后放映过中外影片《儿女英雄》《洪荒仙女》《李飞飞》、米老鼠和唐老鸭片、查理·卓别林滑稽系列片等。

  同一时期还诞生了中山首间综合性戏院,1914年建成的泰东戏院(后改名为模范戏院、红旗电影院),位于石岐孙文西大庙下大笪地。最初专营上演戏剧,1930年起兼放映电影。根据当时的模范戏院“戏桥”(电影介绍,一般印刷成32开,用白印)显示,该戏院的放映场次较多,一般每天可放映三到四场,分别是中午12时、下午2时、晚上6时30分和8时30分。

  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中山电影放映业变得十分兴旺,城乡各地共有戏院和电影院10多间,如石岐孙文西的中山大戏院(后改为人民电影院)、孙文中的中华戏院、悦来今金都城商场所在地的新新戏院、悦来上街口的青年电影院、孙文中县党部礼堂(今市水利局)的新世界戏院、孙文中仁山广场(今中山纪念堂)内的利大戏院、孙文中照壁街内的大观影画戏院、石岐湾底龙王塘的建国大戏院(用竹杉措葵叶盖顶的大棚开办)。此外,还有小榄的同乐戏院、岭南戏院,三乡的娱乐戏院,沙溪的国际戏院,黄圃的黄圃戏院等。

  在1980-1983年期间,中山影院的观众人次从2577万降到879万,全年放映收入最低降至40多万元,呈现下降趋势是什么原因呢?据市文化艺术中心电影城董事总经理郑永同介绍,这段时期影院可供放映的电影很少,且都是味浓的题材,反反复复放的都是《红灯记》、《沙家浜》等几部样板戏,因此观众人数及收入都大大下降。

  到了1988-1990年,中山影院的全年放映收入又开始急速攀升,突破了440万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1988年开始,中山影院数开始急速增加,单是1988年就新增了7家影场,1989年新增6家。郑永同表示,1988年前后,正值深化经济体制,中山升格为地级市后,全市放映的电影开始由市电影公司发行,也因为这个原因,市电影公司大力在镇区新建影院,以开拓市场。这个时期中山各影剧院逐步向豪华型、细分型方向发展、且多进行综合性经营,比如开设室、桌球室、饮食小吃部等。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说起,那时影院播放的都是传统,一部电影的全国发行数量即200个,意味着全国的影院播放就靠这200个来维持,到达影院最早的叫做“首轮片”,往往分到广东省影院的只有5个,等到佛山、珠海等城市影院播完,到达中山时已是3个月后。这种滞后的影院供片直接导致了盗版和厅的盛行。“盗版及卡带在厅里马上就能放出来,不用等几个月,影院行业滑坡,甚至濒临关闭。”郑永同回忆道。

  这一切危机在2000年6月有了转机,京华影都成为国内首个与中国电影公司直接合作的影院,这意味着中山可以直接从电影公司拿到“首轮片”,而不用经过漫长的等待,就可以拿到最新的国内外,这标志着中山电影放映市场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中山影院则日益稳步发展,到2005年,全市影剧院达到34家。

  2010年,首部中山人创作的本土电影《古镇情缘》(又名《雨打芭蕉》)诞生,讲述的是发生在珠三角一座城市、围绕祖屋的存与没而引发的爱情故事。该片以中山农村为原型进行创作,表现广东30年来农村新风貌。

  在中国电影百余年史册里,总少不了那些曾在影坛中大放异彩的电影人,或许今天,我们仅能在一些发黄的相片或老旧的残片中欣赏他们留下的表情及身影,但他们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其中,以郑君里、黄绍芬、阮玲玉等为代表的中山籍电影名人,更是中国电影史册中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君里:曾用名,郑千里(1911年-1969年),三乡镇平南村人,中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他与吕文成、萧友梅和阮玲玉并称“艺坛四杰”,主要作品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1956年,《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个人一等;《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1995年,已故的郑君里被评为“中国电影世纪最佳导演”。

  黄绍芬:笔名黄克,(1911年-1997年),沙溪象角大兴村人,中国知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恨》,其代表作有《故都春梦》《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母性之光》等众多优秀影片。其中,其与郑君里共同合作的《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皆成中国电影艺术经典。

  阮玲玉:(1910年-1935年),南朗左步人,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著名影星,四大之一。其代表作有《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也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

  特伟:本名盛松,(1915年-2010年),香山县前山南溪村(今属珠海市)人,中国著名动画艺术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了世界动画影坛。

  中山影视城荣获“中国十大影视城”称号,是中国南方知名的影视拍摄和影视旅游,坐落在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旁,该已拍摄出《孙中山》《日出东方》《》《同捞同煲》《宋庆龄》《阿有正传》《井冈山》《叶挺将军》《冼星海》等近百部影视作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