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 :中山故城 古县灵寿

  灵寿县隶属于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2011年灵寿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千年古县”,并以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的名义颁发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荣誉牌匾。

  “灵寿”之名源远流长。据《》载,远古时这里有一种奇树,似木类竹,长有枝节,长不过尺,围三四寸,顶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老者以此杖助步,竟能敏思捷行、延寿,因名“灵寿木”。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3年)始置灵寿县,乃以灵寿木为县名。县之专名“灵寿”历代传承、沿用至今,长达2214年,从未变更过。这在我国千年古县中,是不多见的。

  灵寿历史悠久,上古时为冀州,春秋属晋,战国时有灵寿邑,曾为中山国恒公的都城,赵灭中山后属赵国。

  西汉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3年)初年置灵寿县,属常山郡,故城附近,晋移至现灵寿城所在地。

  隋改灵寿县为燕州,唐废州仍设灵寿县,宋时并入行唐县,两年后,又恢复灵寿县。

  元年属道。1929年废道直属。1958年10月灵正合县属正定县。1961年末与正定分县,复设灵寿县至今。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的一个诸侯国。在当时群雄争霸的局面下,几经兴衰,曾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由于史籍记载甚少,被称为“神秘王国”。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伐中山,三年后复亡。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再次复国,迁都灵寿。公元前296年被赵国。中山国共时200多年,传五代,给中国古代史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波澜与壮阔。

  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位于今灵寿县故城村,主要包括古城墙、赵王台、八角井、养鱼池、三教殿等。城墙为土筑,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1300米,高3至7米,厚约40米。西北城角凹进了南北50米,东西54米的一个大方块。关于古城缺角之谜,至今未解,在民间传有神奇的传说。赵王台在城区西北部,直径54米,高12米,土筑夯实,为全城制高点,上有赵武灵王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所毁)。八角井位在台前100米处,弧形砖垒砌而成,井围1.5米,井口用七块特质琉璃瓦封口,现被废土覆盖。养鱼池在台之东约500米处,今已干涸,遗址尚存。

  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明思朱由检为表彰当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绩,敕封其祖孙三代“三世如其官”,并敕建此牌坊,故牌坊中间书刻着“三世中枢”。这4个大字刚劲流畅,力透石上。如今,这座牌坊已经成为灵寿傅氏的一座。

  灵寿傅氏家族,曾显赫于明清两代,除了现存的“三世中枢”牌坊外,其家族还留下了大量傅氏先祖的诗文著述、手稿墨迹、傅氏家乘和圣旨等物。

  灵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锦衣乡里,将相效国。魏封灵寿君乐羊及后人燕封昌国君乐毅;后周太祖皇后董德妃,宋朝武惠王曹彬,其孙女被仁立为皇后,历仁、英、神三朝,史载为慈圣光献太皇太后,韩亿父子五人中进士,四人入阁为相,有韩半朝之誉。元朝郑温官至江浙左丞卒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明朝马从聘诏赠兵部尚书;北关傅氏自明永乐年至清末,达官硕儒,代不乏人。

  乐羊,中山国人,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后不计前嫌接受举荐,成为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年大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担任主要将领。

  韩亿(972年~1044年),字魏,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线)进士,知亳州永城县。韩亿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傅维鳞(1608年~1666年),字掌雷。历任东昌兵备道、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等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