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文化  文化

每年清明祭祖必读家训 祠堂家族文化

  来源:中山商报 2015-06-19 第 3558 期 A08_09版发布日期:2015年6月19日

  每年清明祭祖仪式上,库充陈氏家族向后辈家训,摆设展板介绍先祖陈天觉的事迹。记者赵学民摄

  2015年2月17日,习总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的确,良好的家风是维系一个家庭繁荣幸福的“关键因素”,家风是民风的体现。现代社会,尽管传统风俗不复当年,不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向前,离不开家风建设。中山市妇联近年来围绕家风建设,一直致力通过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用小家庭的良好家风带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观、观,从而形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譬如举办了“传承好家风,汇聚正能量”城市论坛,邀请嘉宾与市民一起谈家风、晒家训,引导全市家庭重视良好家风的树立,以家风促民风。市妇联还结合全市“邻里文化节”的契机,寻找“最美家庭”、举办“好家风伴我成长”中小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父母修身大讲堂”公益,同时举办“好家风促和谐社风”网上微等活动,向全市家庭征集“家规家训”,让优秀的家规家训在每个家庭得到传承和发扬。

  市妇联联合本报,于6月12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齐塑良好家风,共建美丽中山”,这个报道将持续到今年底,为读者讲述中山“名门”的家风故事,也寻找我们身边的“最美家庭”,解构中山社会发展背后的支撑……看看好家风如何在中山家庭中传承。

  在陈氏后人精心守护下,经过800多年风雨洗礼的祖墓地仍然完好无损。墓穴坐东向西,垅环正中镶嵌花岗岩墓碑,阴刻“宋进士敕授朝政大夫功配乡贤二世祖考天觉陈公妣罗氏夫人墓”。碑额刻有拱月图案,两侧的一对石联写着“英魂留库岭,伟绩镇香城”,熠熠生辉。

  陈颂豪向记者解释了陈家读书人可享受的“”:“如果你是个读书人的料,父亲和兄长就要创造条件让你把书读下去。经济来源在哪里?家族里的富有人家,你多依赖他们的资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贫穷人家也要对你量情相助。直到有一天,你的母亲让你不要再读了,或者是你读下去却没有长进,才可以停下来。”

  陈氏家训,有很多准则,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例如,男子在20岁时行了冠礼,开始,即要求修身养德。子孙后代择偶,娶妻以“贤德”为重;择婿先不看有没有钱,要注重家庭教养和品德。家人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相处则要遵循“礼”,不能做出父子伤恩、夫妻反目等事情。

  过去数十年,陈氏祠一度颠沛。刚开始,它曾用作学堂,村里五六十岁老人家回忆称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后来,它被改作幼儿园。再后来,上世纪80年代,祠堂空置了一段时间。2004年前后,祠堂被出租用作厂房。前两年,祠堂被村里收回来。

  让陈氏后人庆幸的是,祠堂还没有因之前功能的改变而变得面目全非。门楼前檐,有精致的木雕和彩绘。两扇大门,已失朱漆,却厚重感十足。大门上的对联已遗失,准备,好在村里老人还记得原来的对子内容。

  历代《香山县志》,都将陈天觉列为“名贤”。“泮水”是《诗经》中的一首,全诗是对鲁僖公的,赞美他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对此,祠堂门联也是勉励后人要像陈天觉那样,功绩永流传。同时,泮水桥是古时学宫之桥,指代祠堂原先作为学宫的教育功能。

  按照设想,祠堂仍保留祭祖功能,但更侧重于陈天觉纪念馆的功能。“我们希望它成为文化传承的地方。”陈颂豪说,陈氏后人在这里,可以认识自己的祖先,祖先的功德、家训等。其他游客也可以通过这里,认识这位开辟“香山”历史的名贤。

  如今,库充村每年都会励考入重点高中、大学及成绩优异的学子。学金来自陈氏后人、旅外乡亲陈惠雄。他从2008年起,每年捐资10000元嘉学子,并亲自回村为孩子们颁,激发后辈奋发向上的热情。

  陈英伦为家乡重建校舍出钱出力。解放后因陋就简建成的校舍,经过数十年风雨已显破旧。重建校舍,校长呼吁,侨联发动,海外乡亲热烈响应。陈英伦不仅奔走发动捐款,还个人从采购了学校的门、窗、书桌等。

  中山沦陷期间,作为校产的田租贬值,侨汇中断,经费缺乏难以为继,库充学子面临失学之虞。乡长陈瑞桐、归侨陈建培等焦急万分,寻找解决办法,请人任教。为了垫付师资,一家六口靠每年养两头猪维持生活的陈溪,收到卖猪款后拿出一半支付教师欠薪。

  陈灼联是陈天觉的27代裔孙,旅居。抗战期间,陈灼联发起“一碗饭”运动,把每天省下来的钱寄回祖国,用以购买支持抗战。他还带头购买爱国公债达五千元加币,带动了乡亲们踊跃认购,激发起侨胞们的爱国。

  1980年,陈灼联带队回国观光。回后,陈灼联联系我驻总馆,向教育部申请,成立陈灼联特别学金,接受国内选派品学兼优的科技学者到最高学府1-2年,为祖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现藏于中山图书馆的《库充陈氏族谱》记载,陈氏为虞舜帝之,为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奎漏人,由新会古岗迁居东莞县文顺乡立寨为家。陈天觉的父亲在宋代从冈州德行里(今台山市冲泮乡)迁到香山寨仁厚村(石岐仁厚里)定居,娶妻生下陈天伦、陈天觉、陈天叙三子。陈天觉在建立香山县城后,将族众迁到库充村定居,成为开村始祖。

  陈天觉自幼好学,颇有文名。宋绍兴八年(1138年),特赐进士,授朝议大夫。后来,得罪朝中显贵被贬黜。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陈天觉以香山交纳赋税,运粮到东莞县城时遭海盗抢劫为由,改香山为县,获诏准,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之濒海地,以扩大县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