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山资讯  信息

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关于印发《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关于印发《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火炬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各镇区党委(党工委)、人民(办事处),市各正处级以上单位:

  现将《中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根据国家和省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乃时势所趋、竞争所迫、进步所需,是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的关键时期,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各项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我市竞争比较优势,凝智聚才把伟人故里建成幸福和美家园。以来,中山凭借先行一步的发展优势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认真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引进大批各类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人才使用效能逐步提高,人才载体建设日益增强,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但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山人才总量仍然偏少,人才素质仍然偏低,人才工作机制仍未健全,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观念仍然存在。

  今后十年,是中山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各项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动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加快形成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真正形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再创中山人才发展新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

  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中心工作任务,党管人才的原则,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紧缺适用为导向,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使全市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相适应,使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客观要求相适应,使人才素质与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相适应,为加快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才推动转变。

  ——引育兼顾,以用为本。培养与引进并重,人才存量与增量兼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用好用活人才为根本,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价值提供平台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强和改进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高新技术、高端项目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领域、各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营造“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中山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战略要求,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把我市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产业高地、人才福地。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到2015年,人才总量从2010年的43.5万人增加到54.5万人,有效缓解人才需求压力。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68万人,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全面提高。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0%。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2%。

  ——人才优势显著增强。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推动各类人才在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突出和强调人才比较优势,推动中山“三个一百”产业战略不断向纵深发展。

  ——人才明显改善。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和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壁垒,激活人才和用人单位这两个主体,为各类组织和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服务,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而形成显著的优势和优越的人才,使人才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发展目标:适应中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科研团队为重点,集聚一批创新能力拔尖、学术造诣高深、科研突出的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50人;到2020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00人,总体规模和竞争力居全省前列。

  主要举措:鼓励支持各镇区、各部门结合区域定位和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不断发掘优秀人才和拔尖苗子。建立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市管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对业绩突出团队和人才的支持服务力度,在人员、设备、经费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大力吸引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中山发展。采取省市共建、市校合作等多种形式,依托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创业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通过外聘或兼职、合作与交流、咨询和顾问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和产业化。

  发展目标: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幸福和美中山的需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紧缺适用人才为重点,开发一批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在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紧缺适用人才。到2015年,有效缓解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供求压力;到2020年,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数量更加充足,结构更趋合理。

  主要举措:按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积极培养引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电信、灯饰光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精细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产业的紧缺适用人才。加大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要求,重点培养引进一批教育、、宣传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加强人才工作统筹力度,开展人才需求调查预测,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山市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做好与紧缺适用人才制度配套的认定、服务和管理工作,提高培养引进的质量与效率。建立紧缺适用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及时按需调整市内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使人才孵化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展目标:适应新形势对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打造一支坚定、勤政廉洁、善于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比重达到80%;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比重达到90%。

  主要举措:充分利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国内外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大规模培训党政人才。实行干部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学费补助制度,激发党政人才学习提升的内生动力。大力实施“种苗”工程,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抓好关键岗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规范市管干部初始提名办法,完善公开选拔、公推遴选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推行市直单位与镇区干部双向交流任职、挂职锻炼,让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

  发展目标:适应中山产业发展战略要求,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培养造就5—10名能够带领中山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杰出企业家。

  主要举措: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战略眼光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善于资本运作、项目管理的英才,创造良好发展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依托市工商联、民营企业家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女企业家协会等平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主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

  发展目标:适应中山建设“三个适宜”城市的需要,以紧缺适用人才为重点,培养引进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9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2∶42∶46。

  主要举措:突出中山优势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强大吸纳能力,鼓励技术岗位考取或提升专业技术职称,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调整和层次提升。积极配合国家、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体系。落实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保障制度,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事业单位、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合理分布。

  发展目标:适应中山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以上人员为重点,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

  主要举措:充分发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的阵地作用,着力培养我市重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以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为抓手,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励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发展目标:适应中山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0.65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0.7万人。

  主要举措:并推广我市选拔经济能人担任村官的成功经验,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运用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其他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大力培育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观光农业和文化休闲养殖业,吸引高层次农业农村人才到中山发展。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下乡进村等活动,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基层服务。

  发展目标:适应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需要,以岗位开发和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实用高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0.17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65万人;到2020年,专业社会工作者达到0.2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

  主要举措:创新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资金投入,培植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组织,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立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加强引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管理,探索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发展目标:适应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迅猛发展的需要,以思想凝聚为核心,以“两新”组织岗位、党群工作者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两新”组织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结合中山“两新”组织党群工作特色品牌创建,着力把“两新”组织中的优秀培养才,把优秀人才发展成。建立健全“两新”组织人才发展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两新”组织人才需要的人才公共服务项目,支持各类人才服务机构为“两新”组织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形式、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建立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两新”组织人才培养力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向“两新”组织流动,提升“两新”组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3·28招才引智洽谈会”、“高级人才周”、“国内名校毕业生见面会”、“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以及“中山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贡献”、“中山市爱才重才”评选表彰等活动。用5—10年时间,打造一批符合我市实际、体现中山特色、具有较高声誉、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工作品牌。

  依托重点园区、重点机构、重点企业等,大力引进一批能够引领、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采取资助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深造和开展结对培养、选派挂职交流等多种举措,大力加强对我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用5—10年时间,培养引进10名左右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100名左右掌握核心技术的紧缺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100名左右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围绕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加快以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主的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对海外人才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批海外人才工作站,定期、定点、定向赴海外举办招才引智活动和开展“海外人才中山行”等活动。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和项目合作对接平台,完善海外招才引智网络。用5—10年时间,引进3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

  以创新型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构建持续稳定的创新科研团队扶持机制。整合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适应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省级创新科研团队。用5—10年时间,重点引进和扶持100个左右拥有国内外前沿研发技术,具备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科研团队,争取10家左右入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

  支持境内外知名高校在我市办学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市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公共管理部门与市外的高校和研发机构进行政产学研合作。在火炬开发区和小榄镇开展试点工作,实行超常规的人才政策和支持措施,以点促面,带动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设立、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用5—10年时间,创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10个院士工作站、2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

  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其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增长才干。

  制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市属企业、民营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赴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学习,加快提升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水平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拓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源渠道,营造包容的用人。积极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在职学习,加大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等人才的培养力度。用5—10年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拥有现代管理、熟练掌握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贯彻实施全省“百万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推动、企业主导、院校支撑、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积极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公共实训,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国家和省技能竞赛和技艺交流等活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完善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开展“高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

  实施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养引进高校、中小学教师,把教师培育为名师。实施名医培育战略,重点培养引进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宣传文化领域紧缺适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社科理论、新闻、文化艺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继承人的培养。加强社会氛围的宣传引导,积极开展“中山市名教师名校长”、“中山市名院名科名医”和“孙中山文化艺术”、“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暨‘五个一工程’”等评选表彰活动。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制度,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培训建设,建立若干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和继续教育。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积极开展同港澳地区的项目合作,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观摩和案例教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造就具有中山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人才机构由市向镇(区)延伸。建立市、镇(区)两级党委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建立党委直接联系重点专家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人才工作重要信息报告制度。组织部门重点做好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等工作。发挥人力资源、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人才工作合力。

  2.完善人才服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相关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投入多元化。积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先解决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健全人才户籍、配偶安置、子女教育、保健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支持建立中山市高层次人才俱乐部等组织,搭建起、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以才引才”工作。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把人才开发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系统、动态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的作用,加快为社会培养紧缺适用高学历人才。加强继续教育统筹规划,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脱产学习、外出、岗位培训和带薪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建立覆盖全市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网络化、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我市华人华侨资源,研究制定和华人华侨人才交流与合作办法。

  2.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使用制度,拓宽选才任贤渠道,完善公开选拔、公推遴选和竞争上岗制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竞争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健全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开选拔任用制度,拓宽选拔使用非公领域杰出人才和代表人士的渠道。

  3.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人才评价的科学化。引进和推广国际广泛认可的重点领域人才资质认证办法,探索完善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职业标准认证体系。注重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和识别人才。

  4.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当前国际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和人才流动加速的形势,加快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拓宽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根据我市经济产业布局,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入知名猎头公司,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出台各项人才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及时励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建立以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励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励体系。制定符合各类人才队伍特点、体现工作业绩的薪酬制度,实现收入与科研、实际贡献等挂钩。强化产权要素激励,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待遇上的激励,积极向各级、政协推荐高层次人才,切实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参政议政程度和社会影响力。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办法,鼓励用人单位为人才建立补充社会保险。

  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夯实人才基础性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各级党委、是规划纲要的实施主体,负责规划纲要的领导、组织和落实工作。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规划纲要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单位和提出进度要求。各部门、各镇区要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贯彻实施意见,抓好本部门、本镇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树立“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逐步提高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确保人才工作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P的比重。市、镇(区)两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励等方面。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金,逐步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完善以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扩大市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加快发展各类创投机构,通过提供风险投资、商业等政策扶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积极发展“人才创业+民营资本”模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投资机构资助人才创新创业活动。

  建立健全规划纲要的实施监测评价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协调推进并保障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提高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实时信息追踪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并完善对策措施。

  加强人才发展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规律,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和人才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加大对人才工作队伍培训的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质量和效率。将人才统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建立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提高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宣传我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指导思、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广泛推广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和氛围,大力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