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汉字“识繁体”别成培养孔乙己

汉字“识繁体”别成培养孔乙己

  近日,河南省漯河市联合六部门下发在全市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消息既出,众说纷纭。细细分析公众的“鲜花”与“板砖”,对于我们探讨应该如何传播经典、传承文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怎样的角色定位,或许不失为一个契机。

  首先,“识繁体”有没有必要?汉字繁简之争不是新话题,去 年、前年上,都因有政协委员建议增设繁体字教育甚至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而引起一片哗然。此后,废简复繁断不可取,用简识繁或可提倡,成为许多学者与大众的共识。此次新浪网对该市此举的调查显示,近15000名投票网友中有一半以上选择“支持,可以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涵养和个人素质”,从中或可看出大多数人对于“识繁体”本身并无异议。

  但热议并不仅仅局限于繁简之争。人们更关注的是该活动的细节:该不该兴师动众地要求“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该不该与中小学生挂钩,如推动《说文》进校园,报纸开设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也因此,有四成网友选择“质疑,此举过于兴师动众,可能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其实,正如传统京剧进课堂一样,即使繁体字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认识了解一下常用繁体字,倒也无妨。当年笔者一位同学一进大学校门,就将启功先生题写的繁体字“学术会堂”念作“学术食堂”,传为笑谈,也凸显了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而现在,人们只是担心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这种善意的初衷被变了味而已。何况,认识繁体字,一定要读《说文解字》吗?毕竟这部文字学的工具书不是通俗读物,即使中文系的大学生大概都不见得人人通读。阅读名著繁体字版本,游览名胜古迹时辨认碑文,甚至看港台电影的字幕……都是接触了解繁体字的途径。至于对汉字的精美深奥产生兴趣进而读《说文》,则是属于“高端需求”了。再进一步说:文字,或者说文字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单繁体字,无法承受传承中华文化之重,切不可“舍本逐末”,只为读说文而读,为识繁体字而学,远离了阅读经典,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初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繁体字爱说文解字
  • 编辑:郭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